« 上一篇下一篇 »

施祖康科技档案集7我的胞弟施祖康



我的胞弟施祖康

施永德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物理学教授)

 

要做得比哥哥更好

 

祖康是我的唯一弟弟,我们相差近3岁。在求学年龄之前,我们常在一起玩。各自上学以后,祖康就有自己的同学圈,就常与自己的同学玩了,表现出他自己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如小学毕业,我选投考东阳中学,而祖康就选考金华市第二中学(因为他认为金华市的中学要比东阳县的中学更优秀);我在高中时加入共青团,而祖康不仅加入共青团,而且做了中学校外的少先队的辅导员;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祖康在高中二年级,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航空兵,接受解放军的严格军事训练。

施祖康照片5.jpg


1956年施祖康金华二中初中毕业照片



  1. 施祖康照片6.jpg

1959年夏施祖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1342部队照片

 

由于该年国务院决定这批航空兵需要回原来的的中学读完高中,并参加同年的高考。祖康就是同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录取的公费资助读书的大学生(这就为我们父母省下了大量读大学的费用)。施祖康大学毕业以后就从事军事武器科学研究并干了一辈子。以上充分地反映出祖康在学习生涯过程中,在家庭中处处要超过我这个哥哥。这正中了我父亲培养儿子上进的规划:只要先抓好老大,让两个小子互相比赛,老二自然不会甘居落后而后来居上的。结果使得我们“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箩筐”的父亲施世厅,这位“面对黄土背朝太阳”的老农,能够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两个助教、两个讲师、两个副教授、两个教授的后代,这成为当地人人传颂的口碑。我的弟弟在家庭中的角式,就是一切都要比我这个哥哥做的更好,这是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的骄傲和快乐的源泉。

 施祖康照片7.jpg


1959年冬施祖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1342部队照片

 施祖康照片8.jpg


1961年施祖康在炮兵工程学院武汉校区就学照片

施祖康照片9.jpg


施祖康1959年当海军航空兵时全身照片



寒暑假里做什么

 

我们的家父母是务农的,解放以后凭父母的农技,种点粮食养家糊口尚可以,但是在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通过农业攒到人民币,确实是困难的。在大学读书时我们兄弟俩在寒暑假不回家,原因是为了给父母省下来回的火车票的支出,同时我们又可以为自己的老师的科学研究打工做实验,又在打工中学习到新知识与技能,老师还发给我们额外的打工费,这就是我们兄弟俩不约而同渡过寒暑假的生活方式。

我们两个人各自在自己的大学毕业以后,均被留校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岁月,那时我们也几乎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而利用寒暑假做科学研究、建设试验室、整理科学研究的数据写出论文、为准备下一个学期的上课写出教案与教材。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笨鸟要先飞”的这一普通的俗语,因为一个种田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要在大学里做出为国家有所作为成绩,若不特别努力是对不起国家对自己培养的,因此祖康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化在教学、研究、出论文、出书、做试验、带研究生、写科学基金申请表、建设试验室上。他认为寒暑假是他还清这些“债务”的最好时机、也是为下个学期做点准备的缓冲。祖康就做到了像过去“大禹治水”故事那样,“大水不治好,三次经过自家门口,也不进自家门”。

祖康的大学是一个大院子,教师的家、试验室、办公室、教室都在这个大院子里,然而要找到施祖康,除了吃飯与睡觉以外的时间外,几乎全部都在他的试验室、办公室、教室里,他在工作着。这种工作精神是谁传给祖康呢?实际上是他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因为在他的长辈们的农业劳动与精耕细作是终年无假期的。这种幼年的熏陶使得祖康默默无闻地,用在大学里的知识领域的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大学毕业以后的祖康,已经不是仅仅我们家庭的一员,而是我们国家军事工业发展中的负责任科技工作者了。祖康的最早单位是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属于军队编制的;1966年改编华东工学院为地方编制,然而他们的工作属于国防工业部领导的;1992年又改编为南京理工大学,但是仍属于国防工业部的属下。由于他的工作属于机密的,我们的父母与我作为长兄,从不过问他的工作,他基本上终年与我们不见面,我们也已经非常地习惯了。

施祖康照片10.jpg 

1967年我们兄弟俩的合影

 

选择攻坚之路

祖康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悄悄地选择了自己要攻坚的道路:军事工业的“可靠性工程”这一题目。因为中国的衰落是从甲午战争失败开始的,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政治、财政上的腐败,如慈禧太后竞用国防经费去构建为庆祝她的六十岁生日的颐和园,使国防建设经费空虚化,导致国防设备的落后挨打的形势;二是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指挥的的“致远号”军舰关键时刻大炮打不响,而招致全军舰连同官兵沉没。作为施祖康从炮兵工程学院毕业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军事工业的“可靠性工程”研究是属于最为首要的课题之一。当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副教授时,就在1991年中国兵工学会的年会上就提交5篇有关军事工业产品“可靠性研究”的论文,施祖康的论文是理论与实践两者兼而有之的,在实践上他涉及到“自动装弹”、“火炮发射”、“手枪发射”等设备的可靠性研究;在理论上他涉及“机构寿龄计算”、“灰色系统理论”、“数学模型与影响多因素”的研究,他的论文不仅受到军工企业界的重视,而且受到机械工业、民用工业、船舶工业科学家的关注。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的机械制造-电气化-信息化三结合的学科带头人。施祖康在任职副教授期间,就施展了他的文武双全的本领,在文的方面,他带过18个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并指导了他们顺利毕业。出版过三本专著:《滚珠丝杠传动设计基础》,198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兵器可靠性技术与管理》。1991年11月,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出版。1986~1993年曾经发表过17篇中、英论文(这17篇论文是经过领导批准可以公开的资料,然而祖康研究的大量成果属于机密,仅仅在部队内部的进行使用而已,他的大多数研究结果领导认为是不可以公开发表的)。他还出版过三本教材:《可靠性工程(研究生教材)》。1986年10月华东工学院出版;《机械可靠性工程(本科大学生教材)》。1988年6月华东工学院出版;《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本科大学生教材)》。1989年华东工学院出版。曾经开设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801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滚珠丝杠传动》、《可靠性工程》、《可靠性工程应用》、《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试验方法学》。至1994年施祖康共计完成11632小时以上的上课,每年上课平均145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要上4个小时的课),而且在教学上他能够认真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地认为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施祖康作为军事工程界的科技工作者,他的主要精力是化在工程科学研究项目上,在1986~1993年任副教授期间,曾获得过14项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并获得适当经费资助,据不完全统计以上项目获得经费157万余人民币,这14个项目均已经完成,完成后获得过不少部级、省级的科学奖。此外还获得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测量仪等实用新型专利5个(1992年国家专利局公布)。还有开发科技新产品6个:即JM滚珠丝杠动态磨擦力矩测量仪、ZM滚珠丝杠磨擦力矩测量仪GHJ侧滑检验台检定仪智能式温度巡测仪滚珠丝杠磨擦力矩显示仪,至1994年已经生产销售58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产值为7万元人民币。根据以上业绩,这位农家出生军事工业科技工作者,最终得到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科技教育界、国家军事工业部门的承认,施祖康在1993年10月获国务院科学技术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南京理工大学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晋升施祖康为教授,1996年江苏省与南京理工大学筹建成立以施祖康为首任所长的机器人研究所,同时又并列称这时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学院新501教研室,施祖康兼任室主任与支部书记,机器人研究就成为施祖康的科学研究事业达到顶峰。我的父母、我的弟弟和我,从来不想做什么“官”,而是喜欢“干活、做事”去为集体、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华东理工大学却把这一“研究所”、“新教研室”、“支部书记”等“官衔”加到我弟弟肩上,我弟弟深感其责任之重大。

 

把5人团队将实验、开发、科研、教学合为一体

 

祖康和我从小是看着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干活中渐渐地长大的。因此我们两个小孩也就跟随着他们,接受耳闻目睹的静移默化:终年到头看到外公与父亲是如何干农活的,也看到外婆与母亲如何从棉花开始纺纱织布的。正如哲学中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现实的生活存在的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与思考方法,因此就天生让我们两个孩子喜欢干活。此外在1949年共产党打下天下以后,给小学生提出的“五爱”口号,我们在村校与乡校,在大红布横幅上挂着大字,要求小朋友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深入了我们小朋友的心里。祖康读的是炮兵工程,实际上大多的学问是与机械制造有关。而机械制造就离不开机床、刨床、钻床、转床。而他们的教研室就是有这些玩意儿,这多么地迷惑着他亲自去动手做这些机器的实验啊,这是他天生的愿望与后天培养的精神。在部队的大学里,一切要绝对地服从自己的上级指挥,这时硬道理。当祖康得到做实验的机会,就很快地表现出他特别能够做实验的本能。他喜欢动机床、刨床、钻床、转床才能,立刻地被老师看了出来,他就很快地成为管理试验室的一员。他很快地学会许多实验技能,可以带教学生并进行示教与实验。不久祖康被任命为该实验室的主任,领导着5个员工,开始着他的科学创业的生涯。他在完成试验室建设,并顺利进入本科生与研究生实验带教的环节以后,就进行了机械工业有关可靠性新产品的开发。他很快地开发了6个机械科技新产品:即JM滚珠丝杠动态磨擦力矩测量仪、ZM滚珠丝杠磨擦力矩测量仪GHJ侧滑检验台检定仪智能式温度巡测仪滚珠丝杠磨擦力矩显示仪,至1994年已经生产销售58台机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产值达7万人民币,并投入了试验室的固定资产。他把试验室人员的带教做实验与研究新产品开发连为一体,让他们的5个人的团队均参加带教,又参加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初步地把实验、开发、科研、教学合为一体。一下子的工作量大大地压在他的肩上。更重要的是系部决定成立高技术开发中心,任施祖康为主任,希望他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这一中心的成立施祖康引进了14项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并获得适当经费资助,据不完全统计以上项目获得经费157万余人民币。这14个项目均得到顺利完成,并获得过不少部级、省级的科学奖。此外还获得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矩测量仪等实用新型专利5个(1992年国家专利局公布)。成为南京理工大学中将实验、开发、科研、教学合为一体的新路的样板。

 

机器人就是将“可靠性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

合而为一的产物

 

施祖康的科学研究是从兵器“可靠性工程”引发出来的。兵器的可靠性不仅是战争中战术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任何民间技术是否具有可靠性,是人民幸福与灾祸的分界线。可靠性工程给人民创造幸福,不可靠的工程给人民造成灾难。他的论文是首先受到兵工企业界的重视的。由于兵工企业与机械工业密切相关的,因此就很快地受到机械工业界的关注。机械与电气是合为一体的企业,因此祖康的可靠性研究理论与实践也受到机电企业的重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祖康单位承接国家项目“坦克自动装弹机研制”,祖康当时任可靠性工作组组长,该项目完成交付使用以后,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又有部级课题BQ-FMS柔性制造系统刀具流的系统换刀机器人设计研制项目中,施祖康任换刀机器人机械设计负责人,完成后通过部级鉴定,并交付使用,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1995年国家重点项目的30保障工程课题中的 “自动装弹机综合试验台模态分析及装弹机器人研制”获经费51万项目,由施祖康领衔研究直至完成交付使用。所谓机器人,施祖康认为就是将“可靠性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合而为一”的产物。在他的研究生中,有一位研究生制造了一条“机器鱼”,这属于生物物理学中的仿生学领域,因此他把稿子投入我们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领域。这条“机器鱼”能够在水中游来游去,与其他鱼不发生碰撞,遇到池塘壁与池塘角可以根据地势扭转寻找自己的游动空间与方向。虽然只是一条“机器鱼”,但是其中隐藏着的硬件、软件、专利,可被军工、工业、农业、民用的创造发明是多的。

施祖康照片11.jpg

1967年施祖康与陈金桂结婚时合照

 

 

 

农民、军人、学者的结合

 

祖康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从小看着外公、外婆、父亲、母亲一年到头地干活。因此祖康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以后,也几乎放弃全部寒暑假、周末、国定假日的休息,他看作学习与工作是最愉快的享受。因为我们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也是一样,他们看作工作是最应该、最愉快的事(这里值得说明,我们兄弟俩没有见过爷爷与奶奶,因为我们的父亲是一个遗腹子,在奶奶出生父亲之前,爷爷就已经离开了家乡出走未回,奶奶生下父亲后8年也因贫困而故。我们父亲是1911年辛亥革命年生的,我们的爷爷是1910年出走未回的,我们的父代与子代均各处找其音讯与踪迹均无音讯)。

祖康在17岁时,在195812月在“浙江省金华第二中学”高中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1342部队”,次年又按照国务院规定在19596月重新回到“浙江省金华第二中学”高中部复习功课并参加同年高考。录取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学系火炮专业学习,经过5.5年的学习,在19651月获大学本科文凭,留校任助教,至19664月该校改编为地方性大学“华东工学院”。其前8年过着解放军军人的生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他的重要素养。尽管离开军队至今有50年,其军队的习气仍然明显存在,如任何场合之下的用餐,他用餐的速度是很快的。我们对他说,现在是老百姓了,吃飯用不着那么快。他回答是:“部队的训练,吃飯时不讲话,5分钟以内完成用餐,改不了了。”还有一个故事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事。我为他曾经介绍过一个女孩,他们见过一次面。需知祖康的单位是保密单位,谈婚论嫁需要向组织汇报与批准的。经过组织调查后,组织人事科对他说:“此事建议中断,否则你自己需要离开本校。”祖康坚决服从组织的建议,中断了今后的联络。以后施祖康与陈金桂女士结婚,陈金桂是同校人民武装部科员,是经该校严格政治审查的科员。施祖康从加入军队起,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组织。

施祖康自1965年起,是一个进行兵工设备研究的学者。在那个年代是没有攻读硕士与博士的制度的,更没有出国留学的可能性,因此他的导师是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小中学时红布上贴着的“五爱”,高中时的入团介绍人,大学时入党的介绍人。至于业务上,他需要的是自学文字书本、通过做实验干出工程实体成果,通过获得实验数据写出论文、专著、教材。因此施祖康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军事工业学者。施祖康的一生把农民的勤劳朴素本质、军人的严格素质作风、学者的严密态度融合于一身。祖康一生科学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与人民所利用,他的学习工作精神将被中国人民的千秋万代所颂扬。

 

热爱故乡与故土

 

祖康与我在童年时在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林甘村渡过。在那儿有着许多我们的童年朋友,现在也均已经成为像自己一样的老头与老太了。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祖康想起林甘村缺少现代化的少儿教育的计算机设备,他就把自己研究所过了期的计算机修理妥当,并装上常用的软件如Word Excel Power point Outlook等,雇了车,送给林甘村的小学校的师生。使这一所偏僻山区的小学生及时地学上这些基本的电脑软件及其应用。

当我们兄弟俩分别回家乡时,年长的乡亲们向我们主动地打招呼说:“你是永德还是祖康啊?我们只知道你们俩是世厅与菊花的儿子,九女的哥哥啊!可分不出你们俩是谁啊!”

我们的父亲与母亲,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极其困难情况之下,坚持让我们两兄弟上学堂,我们兄弟俩在学习上,互相学习又你追我赶,逐步地进入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并以优异成绩被大学校方留校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而逐步地得到晋升承认。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来,当地施世听、马菊花、施九女已经成为浙江省的新闻人物上报纸宣传。宣传的内容是我们的父母竞如此有眼光,投资我们兄弟俩,勤奋读书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自此后这个林甘村有博士村和教授村的美名。现在每年该村总有诸多青年成为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年都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得到晋升的消息。他们就归结于是我们的父母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就有如此远见的目光作为开始点,在子女文化学习上肯大力投资进去,成为该村的优良传统。当我们的母亲89岁和父亲97岁仙逝而去时,全村人都来送葬,他们要来享受这对老人家的眼光,今后也要让自己的子女具有优秀扎实的文化基础,并要做得比这个家庭还要优秀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