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故乡的味道 6- 一九四九年前的林甘村记事

一九四九年前的林甘村记事

庙宇

在我幼时,林甘人只信佛教。对于洋教(如耶稣教、天主教)几乎是不普及的。佛教的庙宇有5个。他们是:上心殿(在林甘村与上蒋村地界分界处)、下心殿(在现在林甘学校的溪对面)、飞龙庙(在施氏祠堂的西边)、上佛堂(即在林甘学校的南边)、下佛堂(在林甘村与黄桥头村之间)。前三个庙宇是无人管理的,村民可以随时进去玩,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去烧香拜佛,不需要付任何经费的。后两个庙宇有专人管理的。进去需要付经费的,主要活动是烧香拜佛和求签,而且相信拜佛和求签的人很多。在我有记忆起与认识文字后,父亲带我去拜佛与求签有过数次,求出的签,可以获得四句七个字的诗文,我们得到的均是非常吉利的话,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不吉利的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父亲遇到过很多不吉利的事,通过求签是没有预告的,可见这两个庙宇的管理者,是以与人为善的道理说服大家做好事,用吉利的语言去教育大家做好事的,因此他们的生意很好,去朝拜的人天天有不少,这些是后话)。在我的记忆里,上述的“飞龙庙”就是“关公庙”,庙门朝南。在一进门,东边是大钟;西边是大鼓。黑面孔周仓塑像就在大钟边上守着,白面孔关平就在大鼓边上守着。里面正厅内有白面孔的刘备、红面孔的关羽,其他还有诸葛亮、张飞、赵子龙、马超、具有白长胡子的黄忠,还有女宾包括刘备夫人的塑像,可以说是一本《三国演义》立体书。我们在孩童时代,进去玩时,害怕看见周仓那又黑又凶的面孔,但不害怕看那白面的关平面孔,这个庙是学习《三国演义》是一个好教材。解放后,以上的庙宇内的塑像全敲了。其大钟挂到前山的一棵松树上。当村干部要发话,先敲钟后喊话。

 

榨油坊

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林甘村中马氏有一个榨油坊。这个榨油坊有四个部分工作流程。第一部分:把准备榨油的材料研磨成细粉,是一个大的石头滚子和垂直安放滚子的石头园环槽组成。将准备榨油的材料(如黄豆榨豆油、花生榨花生油、芝麻榨芝麻油、桐子榨桐油)放入槽内,用垂直于槽内的滚子的滚动把材料碾成细粉。滚子的滚动是由牛拉的,人在牛后,吆喝着牛往前拉动,并保护、翻动和整理槽里的材料不要出现在槽外。我自己曾经亲自驱赶过牛,在牛后吆喝着牛往前拉动的活;第二部分:是将研细的粉剂,放在大锅里炒热炒熟;第三部分:乘热将榨油粉剂材料用稻草包成一个个大饼(直径约50公分,厚度约15公分);第四部分:把大饼上扎油机(是一个半圆有缝的可以用一块大板压缩的槽,可以装1020的大饼),用一个长横柱子撞击大压板,槽内的含油粉剂的大饼受压以后,就扎出油水流入下面的盛油槽内。上述二至四流程反复三次,可以说粉剂内的油质已经榨出。这就是我幼年时见到的和亲自随父亲干过活榨油坊。

 

染坊

在马氏家族内,有过一个染布坊(在大名堂的屋宇内)。这个染坊可以染出各种颜色布料或棉纱。

 

猎户

在那个年代,我们上山砍柴,可以见到种种野生动物。林甘村有一个马猎户,他有经验可以打到野猪、狼、大蟒蛇。在茂密森林里,松鼠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经常可以看见。马猎户可以抓到松鼠,并加以驯化,可以带在自己身边口袋里,听从马猎户指挥进行友好的玩耍。

 

早期的优秀建筑

作为姓氏公共建筑有四处非常优秀:施氏宗祠(现在的林甘老年会活动中心)、马氏小宗祠(解放后曾经是委托施祖福管理的轧米厂与磨面粉机场)、马氏大宗祠(已经拆去,现林甘学校校址)、马氏新厅(已经拆去,盖成居民户)。作为私有房屋,有两处非常优秀:施氏坤祥的“三叠头”,与马氏“大名堂”是非常优秀的组合(现在均在)。自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林甘人倾向于在溪边和公路边造房,他们宁可牺牲丰产的田地,建造私房,不愿意再在高山上造房了。

 

水碓

水碓是以水为动力,推动石磨转动磨粉的装置。在现在林甘学校的东南溪边,由施祖尧建立和经营的一个水碓。还有一个水碓是有马氏某人建立和经营的,处在林甘新厅旧址南边的溪沿。在我幼年时,我与母亲两人曾经到过这两个水碓摸过麦粉与玉米粉,每次要付给水碓主一定的费用的。

 

踏碓

踏碓是用人工脚踏的椿米装置。在一个大石臼上方,利用拱杆原理,用脚踩下就把一个在石臼中的石椿提起,脚放开踩就把石椿垂下的装置。如此把椿臼里的谷子椿为米与糠的混合物,然后用手摇鼓风机将纯米与糠分离,纯米即可烧成饭,糠作为燃料烧火用。在林甘有两个踏碓,一个在施氏祠堂的西南角,一个在马氏新厅旧址的南边。我与母亲也都用过这设备。是属于施马兩姓的公用设施,使用不需要付任何经费的。

 

农历新年的集体迎灯活动

解放以前,林甘村的农历年,有集体迎灯活动,龙头与龙尾由施氏和马氏分别由专业师傅制作,龙身由每户人家贡献出来组成,每户人家可以装两个纸头做的灯,安放在木板上,模板下有一个垂直的把手柄,可以把这块板举起来,板与板之间有榫头与榫孔连接为长龙。在农历正月1315三日晚上就玩这事。从龙头至龙尾长度可以50100公尺,要进入所有大院子,所有院子内住户都会多少给钱给这个迎灯队伍,表示该年大吉大利的开始。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这玩意儿非常累,我父亲看着我太累了,他就接过去,替我完成全程。

 

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罗汉队

现在的三联镇,实际上是三个乡连在一起的意思,称之为三联镇的。解放以前,这个镇是一个庙,叫做“胡公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是胡公庙的大庆。各个村庄要派出罗汉队,去罗汉表演(实际上是武术表演)。林甘村在早几个月,就请来了拳师,施马百姓在各自祠堂里在拳师指导下学习武功。我也参加过学习,但是我父亲对我不支持,因为我的身体太瘦小,认为不宜练武。但是我的父亲自己非有兴趣,他与施绍砍是非常好的搭档。他俩玩的是棍棒(相当于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棍棒武术)。我们在农历八月十三日这一天,在胡公庙,以及回来的村庄大路村、陈桥村、塘头村、麻田村均要显示武功,我的父亲与施绍砍这对棍棒表演总是有的,而且总是获得喝彩。解放以后,胡公庙拆了,重建为一个集市市场了(就是现在的三联镇)。

 

修路日

在林甘村,春节过后,有一天是修路日。每户具有劳力的男男女女,要拿了锄头和镐子出来修路。利用这一天,整个村庄又认为要修的路面,大家努力地修。

 

施绍宝的麻雀与施志祥的金鱼国画

林甘村有多位非常有名的国画先辈,那就是施绍宝与施志祥。在我非常幼年的时候,我看过施绍宝的百麻雀图,在一幅画上,画一百只麻雀,每只姿势是不同的(我记得绍宝的太太是会做纱线出买的,我那时喜欢玩放风筝,曾经向他的太太买过放风筝用的纱线,也就顺便在他们家看到这个百雀图)。施志祥曾经是我的幼年时的老师,他擅长画金鱼。我们的教室是用有格子的屏风隔开,施志祥老师用白的宣纸,画成金鱼的各种姿态,然后贴在屏风上,一可以分隔挡风,二可以优化环境,三可以使我们大家欣赏他的作品。

 

超越百岁的长寿国画家:施明德先生

在林甘村,至今最有名的、年龄超过百岁的、现在还健在的国画家是施明德先生,生于1915年。要问长寿的秘诀与国画的理论与技术,以及他经历的一个世纪多有关事件,他是全国的权威人士,在国画上他拟可与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画家齐名,在浙江的画家界特别是金华与衢州一带是最有名的国画家。在金华、衢州、东阳、杭州等地有过他的画展。出版的画册内容以金华、衢州、东阳、杭州等地的山水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他的脑子不仅是照相机,而且也是在照相的基础上进行浓缩与优化。现在他的儿子施晨光在收集他的原著,进行编辑与出版其父施明德先生原汁原味国画。施明德先生的国画让我们家乡人一看就享受着“山是家乡绿,水是家乡清,天是家乡兰,人是家乡亲”的情景。

 

中药店

我记得在振南的同一个门堂里,有一个中药店,我估计店主是友端。

林甘、上宅两村有很多人姓施

这两个村庄施氏人是由一个老祖宗繁衍下来的。在解放以前那个年代,柴火是农民的主要能源。农民为了砍柴会发生争斗。原因是老祖宗留下的山分界不请。上宅村海拔高,林甘村稍低。山山之间属于谁的分界是不清的。我记得又一次我们林甘村人到上宅村山面上去砍柴,结果发生了争斗。上宅人说这山是他们的,林甘人说这山是他们的,两村的人就争执了起来。那天我和父亲也去那儿砍柴。父亲对我说,今天要到双方认为是无主的荒山去砍柴,不要与上宅人发生任何矛盾。我们父子俩在荒山上割了点毛草柴,在上宅人守候的必经路上,经过他们的认可检查,认为没有侵犯他们的山林,割的是荒山上的茅草柴,我们顺利地挑了回了家。可是不幸的是,我们有些其他的林甘村人,被上宅人守候在必经的路边,夺下了他们的柴担,他们认为这些柴是他们的山上砍下的,而且双方互相打了起来,而且林甘村人被打伤抬了回来。这一下激怒了林甘村的村民,要进行报复。隔几日后,正是千祥镇的市集日,上宅村的村民背了毛竹要经过林甘村上千祥镇的市场去卖。林甘村的受冤者们就守在必经之路边,夺下他们的毛竹,把上宅人留住不让他们上市。由于毕竟两个村庄都姓施,而且相互之间亲戚朋友互相联系着,林甘人中凡是上宅人的亲友都出来说好话,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林甘的施氏族头也出来搞折中,终于没有造成殴打,耽误了上宅人上市时间12个小时,最后让他们继续上市卖毛竹去。这真是应了三国演义曹植的七步诗“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情景。

 

林甘村的施马兩姓

在我记忆里林甘村内施马兩姓之间,有优良的传统,非常和好。追究其原因是婚姻的交叉融合,解放前一般是女孩出嫁到对方异姓,是非常地普遍的。男性入赘(招女婿)到对方也有。这个村庄的村民之间几乎都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