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九四九年后的林甘村记事
1949年解放后
共产党建立新乡政府后,宣布林甘村的施马兩姓为一个自然村。这与周围村庄有区别的,如附近的村庄大多是同一个姓为一村的,比如上蒋村,多数人姓蒋;麻田村,几乎全部姓施;陈桥头村,几乎全部姓陈;大路村,几乎全部姓史。这些自然村,就是同一姓的村。而林甘村是两大姓的村。由于在解放以前,林甘村两姓之间已经非常和好融合,因此很快地以新的行政活动代替了旧有氏族活动是非常顺利地。成为一个自然村以后,婚姻融合更加密切。现在林甘村居住区域已经分不出氏族的区别。
丈量田地面积
为了按照田地面积交农业税(即交公粮),我们村庄要将田地进行一次测量。我很小时,被大人带去做记录与计算。我通过平面几何学公式进行计算,曾经为林甘村测量田地面积做了此事,大人认为通过读书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很有用的。
业余剧团
1949年林甘村解放后,有一位叫马家卿老村民,他是一位戏剧爱好者,在他的倡导下,组织了林甘业余剧团。他除了种田养家糊口以外,就是爱好演戏。而组织业余剧团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首先他要组织和培养演员队伍,他把林甘村爱好演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组织起来,通过演戏,边演边培养;其次,要把锣鼓吹打的后台队伍也组织起来,配合前台演奏;第三要把台后的演具、服装、道具收拢,并指定有人管理。以上这支队伍至少要达50人左右。队伍组织好以后,要进行彩排与演练。马家卿的剧团在林甘彩排与演练时,在村内非常轰动。因为在彩排的过程中,马家卿实际上是充当导演的作用。他对每一个动作、唱白、衔接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对于演员的演技水平提高与戏迷对剧本的欣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剧团首次在林甘村演出,对于附近的村庄影响很大,他的剧团立刻地受到临近各村的邀请演出。最早演出的剧目是《白毛女》,是配合农村土地改革的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接着他们有排练了《婚姻自由靠斗争》,在宣传婚姻法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剧团在农历12月农闲时出发,连续地被邀请到各地各村演出,可以一直演到次年开春农忙后回村。这是一支了不起的宣传队伍,在通过演戏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那个缺少电视机、无线电、有线广播的农村里起到重要的作用。东阳县人民政府知道了这事以后,就号召全县有条件的山村也组织类似的农村业余剧团,为了推广此项活动,县政府组织全县戏剧表演大比赛。马家卿的剧团在全县的比赛中获得名次与奖状。马家卿成为林甘村人人爱戴的传奇人物。在我们学生在放寒假时,也被邀请参加这个业余剧团,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篮球队
1949年林甘解放后,自从马凤奎为首组织的“学生回乡团”活动以后,篮球运动开始活跃起来。在以前这个村庄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篮球运动,而马凤奎是第一个带回一个篮球,但是那时没有篮球场与篮球架,他通过村干部的支持,在小学的操场上,造起了第一对篮球架。通过回乡的学生与农村的村民一边玩,一边宣讲篮球运动规则,然后组织队伍友谊比赛,逐渐成为形成林甘村业余篮球队。并影响到周围村庄也组织篮球队,并开展村与村之间的比赛。马凤奎把现代的篮球运动带到了林甘村。
派坑水库与水电站工程
在“工业学大庆”与“农业学大寨”的上个世纪60年代里,林甘人民用双手,用锄头铁镐修建了派坑水库,并将派坑岭脚下凿开一个隧道将水库的水引过山,进入林甘村为民所用。林甘村民们在党支部书记施世弟的领导下,完成了这一工程。我的老父亲、老母亲、小妹妹施九女亲自参加。我的小妹妹嫩嫩的面孔,为了完成承包的规定的土方,皮肤晒得黑黑的,劳动使得娇嫩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强体力的劳动,使得她长的健康而又结实。是他们告诉了我,林甘村民如何完成这一工程的。特别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邻居施祖考的儿子,是如何为这个工程而牺牲的过程。他的儿子叫施俊喜,当年已经18岁,在农村正好是为家庭出大力的时候。他们父子两人,在山上挖土建筑水库的堤岸。在地表面挖的土,是硬硬的,抛不开的;但是如果挖一个洞后,里面的泥土就软软的。他们父子两人,在洞里挖着,突然洞顶下坍,把他们父子俩压在洞里。在这紧急关头,我的父母和小妹妹,和全体劳工,参与除去他们身上的土块,把他们父子俩救出来。我的父亲亲自爬山越岭,参与抢救,送他们到附近的三联镇卫生所,其父祖考阿哥救活了,但是不幸的是18岁的施俊喜侄子牺牲了。这一事件对于祖考阿哥与阿婶、以及全村的居民是多么的突如其来与不幸啊!
水库修好以后,要凿开一条隧道引水过山。我的同学施世模是中学的数学老师,是这个隧道的设计师,根据他执教的数学原理,以及测量结果,此隧道有山南山北两边同时施工,在两头对准接通。结果证明施世模的设计完全符合,两边准确地接通,使工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利用水力建设发电站,是本项工程的又一组成部分。林甘村派人到上海来购买水力发电机组。他们为了节省宾馆的住宿费,要找个地方过过夜,我就让他们住入自己大学实验室,打着个地铺睡了几夜,他们采购了发电机组,回林甘村,在上海技术人员支持下,建立了一级、二级、三级水力发电站,并将电力入国家电网中。现在林甘人用的水,是派坑水库引过来的水;现在林甘人用的电,也是派坑水库的水发的电。这一工程是林甘村党支部领导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用智慧与体力换来的。从地理学上来说,派坑水源属于瓯江水系,其水按照地形,最后流入瓯江从温州出海。而该工程是将应该流入瓯江的水源流入钱塘江水系从杭州湾出海。因此这个沟通派坑玲人工水渠称为“瓯钱渠”更有意义。
教育
小学与初中,已经普及到全村。因为这个村庄里的学校,含有小学部与初中部。至于高中,需要考入横店、湖溪、安文、东阳。这个村庄在全国就职的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博士、硕士、主任医师、军政干部在文化上在大学学士以上的仅仅施姓的有150人以上分布于全国与世界,如果加上马姓的合计有300人以上。在东阳地区称这个村庄有教授村、博士村、状元村的美名。
交通、通讯与电脑
该村的公路已经通全国,如果有私车,只需3~4个小时即可达上海。这个村庄几乎每户人家有电话机,每个大人有手机,每户人家有电视机。凡是高中以上的大人均玩电脑。上个世纪的40年代,村校老师陈山景先生对小朋友与村民进行神话般的科普教育思想,已经在这个村庄已经实现。在那时他说:“电”一通,就不需要点油灯了,可以让黑夜变成与白天一样亮的;“电”一通,烧饭用不着柴火,饭就煮熟了;他说“电”一通,千里以外的说话,可以听得见,这就是“顺风耳”;他说“电”一通,千里以外的人和景象可以看到,这就是“千里眼”;他说“电”一通,耕地不用牛,机器会耕田。现在真的是实现了他所说的这样一个梦想了!
林甘村的民房
林甘人的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鲁班式的土木结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钢筋水泥混泥土结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我父亲已经90岁时,我回林甘,那时我父亲身体还很健康,他陪我去参观林甘的新式的钢筋水泥混泥土结构新房时,当我们从东走到西的上明畈时,他指着马天华的房屋说:“马天华的房屋在林甘是最好的,村庄给他的屋基是差的,但是他造出的房子最有特色,他依照山石地势建造,依山伴水,房屋接受阳光充足,屋前视野旷阔。”我们进入他的房屋,马天华亲自接待了我们,我们从底层逐步往高层参观,我们称赞他建造新房的智慧与辛苦精神,也同时回忆起马天华在上海当南京路上好八连军人时会面的情景。马天华是一位解放军的普通战士,也是林甘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但是他经过上海大城市的生活,也看过许多上海高楼大厦,他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与经费能力,造出如此优秀的房屋,留给自己与下一代居住,这是林甘人中的典型,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聪明才智与勤劳勇敢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从马天华身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只要给人民一块地基,不管这块地基多好多差,人民就能够造出安居乐业的房屋来。我与我的父亲认为马天华能够利用很差的地基,造出如此优秀的房屋,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值得我们欣享与骄傲。如同马天华一样的房屋在林甘村还不少,如施祖春(施世达之子)的房屋,也是北面靠山,正面朝南,阳光充足,前景宽阔,也是非常优秀的设计。林甘只要规划好,全村人都可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与风水风景的。
古式房屋建筑的保护与新式房子的建造
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自解放以后,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与进入21世纪后,林甘人倾向于在溪边和公路边造房,宁可牺牲丰产的田地,建造房屋,不愿意再在高山上住古老的屋,更不愿意在高山上造新房。那么那些古式建筑物应该如何管理呢,因此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大国画家施明德的儿子施晨光给人们作出榜样,他把上面所说的古建筑“三叠头”买下来进行保护,可惜“三叠头”的东南角已经被一座钢筋混泥土现代化的建筑遮住了,从风水与景致的角度,拍下“三叠头”的照片就缺少好感觉了。当年如果有规划要保护这个“三叠头”风水,就不批准在“三叠头”的东南角这一高楼,而遮住“三叠头”这一古建筑的门面,而给建造这一现代化的户主换一个地方了。还可以举例说说章义、世厅、祖桂、汝林的四合院,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正方形“田”字结构,结果是汝林与桂卿的故世,子女离开林甘,无人管理,四合院的四分之一坍掉了,为什么不在坍掉之前卖给有关人士修复呢。现在的四合院仅仅留下章义、世厅的半个“田”字了。因此林甘村需要有规划,对于老式房屋要有保护与干预措施。至少应该有两条腿方式,个人出资保护与公家接管相结合。在林甘优秀的古建筑不少,如“三叠头”上面的一个大院子(我记得俊校住该院子的东大房)是非常好的结构,又如家喜、俊清的一座院子,也是非常好的,还有绍兴的一个院子,还有我外公马国火与马金有的院子,还有马海寿居住的那个院子这些老式房子的保护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新式房子的建造与老式房屋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值得现代人考虑。
施氏宗谱
施祖寅、施世照、施世荣、施福凑、施祖溪、施祖余等编辑的《西源施氏宗谱》(2001年印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记录林甘施氏人口发展的历史资料。